蔡總統的兩岸政策發言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理解:第一是問題所在或是說不解的部分,集中在「他們受傳統思考跟官僚體制所牽絆」這句話,意即蔡政府已經多次表達善意,但是,大陸對我政府陸續所表達的善意置之不理、聽若罔聞。國臺辦的反應沒有任何積極正面的期盼,有的只是批判與謾罵。
最近的一次,是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說「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,兩岸協定不是國際協議」;外交部長李大維說「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」,這是一次重大表態,是在迴應「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爲何?」這個提問。過去,大陸有人曾說過:「民進黨可以不用九二共識這四個字,另用其他話來體現一中原則」。蔡政府明顯在此方面做出努力,然而大陸並沒有接球。
第二個層面,蔡總統着重在確定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,也許最重要的一句話集中在「建構兩岸結構性的合作關係」,兩岸官方制度化的協商管道已經停擺,民間交流也有趨緩的現象,其他1.5軌、2軌乃至於形形色色的溝通交流機制也都面臨停滯或阻礙。所謂兩岸結構性的合作關係,指的就是這些官方與民間等上下左右整體的關係,要確定往合作的方向走,而不是背道而馳。
大陸的迴應相當僵硬,一方面指責我政府說一套做一套,即所謂的「名爲轉型正義,實爲去中國化」;另一方面,則在談論國臺辦的「功勞與貢獻」,包括大陸爲兩岸交流夯實根基,拒絕與各級民進黨當局及其授權團體來往,但通過其他現有或新設立的各種平臺、管道、機制,仍在做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,如此才維護了臺海的和平穩定。
但是蔡總統仍然主張「建構兩岸結構性的合作關係」,要把兩岸關係帶向和緩與正向的發展。所謂新起點的意思是,兩岸雙方都有埋怨與不滿,都處於「失望尚未絕望」的階段,所以當務之急是防止兩岸官方對話往惡性循環的方向走下去,不妨儘量表彰自己的正面功能,儘量表達對對方的期盼,少批判與指責。只要蔡總統持續「不挑釁、不意外與維持現狀」,這種可預測的政策走向,本身就是在跟北京建立互信。雙方都可以挑選自己中聽與中意的善意,把球接下並使之固定,避免兩岸關係倒退。
(作者爲臺灣智庫諮詢委員)